查看原文
其他

华夏起源、民族融合和文明传播

frazer 人类行为密码 2019-11-23


导读:人类学在过去10-15年内有了长足进展,过去有关人类起源和迁徙的争论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测序技术的突破已得到解决。例如现代智人是多地起源还是单一非洲起源已经清楚,成为科学常识。分享这个系列讲座,第一、二讲是《人类起源和全球迁徙路径》(上、下),第三讲是《华夏起源、民族融合和文明传播》。主讲者Frazer老师对哲学、人类学、文明史造诣深厚,讲座内容精彩,可以说代表了分子人类学最新研究成果。本公号经作者授权,分三次转载。Frazer老师1977年大学工科,1986纽约州立大学MBA,现退休居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




这一讲是上两讲“人类起源与全球迁徙”的一个自然延伸,所以有必要把上两讲的要点概括如下:


1.、人类演化是个漫长的过程,从250万年前告别南方古猿进化为能人(Homo Habilis)算起,人类演化还经历了直立人(Homo Erectus,190万年到7万年前)、早期智人(Homo Sapiens,20万年到5万年前)以及现代智人(Home Sapiens Sapiens,5万年到今天)。


2、人类走出非洲的尝试有过许多次,其中成功的有两次,一是直立人向欧亚大陆(旧世界)的迁徙,包括在130万年前进入中国的西侯渡人和后来的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猿人。第二次是现代智人在7万年前从红海南端走出非洲向全球迁徙。


3、根据生物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所有现代人类是第二次走出非洲的后代,身上全部带有M168的基因标记,而第一次走出非洲的那些直立人在7-10万前已经全部灭绝,并没有后代。所以全人类是共祖的,无论肤色和语言有多么不同。


4、人类向全球的迁徙是个非常复杂和漫长的过程,无法进行简单的线性描述。人类在几万年的迁徙过程中朝各个方向以网状演化方式扩散,在迁徙过程中自身也在发生基因变异和形成不同的亚种,不同的亚种之间还发生着混血和通婚,形成新的族群/民族。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在分子生物学意义上是纯种的,他们都是人类互动和混血的结果。


基于以上这些结论,这一讲企图探讨:

1. 早期人类进入中国的时间和线路,中国的人种及其分布。

2. “民族”的概念以及“中华/华夏民族”在中国的形成/融合过程。

3. 人类文明起源和传播。


以上每一个小标题都是一个巨大的研究领域,资料文献浩如烟海,而且因该说绝大多数的研究还在进行之中。非但如此,越是进入文化/历史领域的讨论,争议就越多,也越容易因立场、感情等原因各执己见。


所以需要声明的是,今天的所有讨论,第一,只能触及皮毛,第二,许多是转述(例如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传超、李辉和严实的研究等,以下均省略出处),第三,都不是定论。


本人只是企图以自我读书兴趣引发一个话题,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个话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好,现在进入正题。


一、早期人类进入东亚的时间和线路,东亚的人种类型和分布。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学界争论最激烈的话题,是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问题。东亚的人种有四种体质类型,占世界22%的人口


新石器时代东亚人,即蒙古人种;

旧石器时代大洋洲人,即澳大利亚人种;

旧石器时代东南亚人,即尼格利陀人种;

欧洲人即高加索人种。


现代智人是如何迁徙到东亚的呢?我们来贴张图看看:这是人类走出非洲后的Y染色体突变支系图,其中的字母表示单倍群类型。




这张图非常重要,下面我们会经常用到。


可以沿着图中的红线看人类迁徙进入东亚的主线为:M168 - M89 - M9 - M214 - M175。最后这个M175就是所谓O系,它是是东亚最大的单倍群,约75%的中国人以及超过50%的日本人都可归到这一类型下。


请注意,除了O-M175外,其实还有其它几个单倍群也对东亚人种有贡献,如C下的M130、D下的M174 和N下的M231,这三个加上M175构成了东亚全部男性的93%。 


在O系下,又演化成主要的三支,分别是O1、O2和O3。请看下图:



(资料:复旦大学严实博士)


其中:

1. O1对应的是基因标记M119 (中国东南沿海、侗傣族群、台湾原住民中集中分布)

2. O2对应的是M268 (在汉族中占5%以上,其中的主要支系M95在华南、南方少数民族、中南半岛及印度门哒人群中分布较多,本人的父系就属于这个支系)

3. O3对应的是M122 (中国最常见的单倍群,遍及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占汉族50-60%左右)


这三个单倍群约占到东亚男性的60%。


O3-M122下有三个重要支系,各占到汉族的12-17%左右。

· 002611

· M134

· M117


这几个支系非常重要,是中国汉族的几个超级祖先,我们后面还会谈到。


这些基因变异记号的位置可以看早先贴的那张我说过“很重要”的图


O-M175 这么重要,但它是不是东亚最早的居住者呢?其实不是,因为这个变异产生的时间可能不超过3万年,而现代智人到达东亚的时间可能在5-6万年前。有研究说C-M130反而倒是东亚最早的居住者,也就是说,在O-M175(蒙古利亚人体质)来到之前,单倍群C(澳大利亚体质)的人群已经在东亚生活了几万年。



这是C系在东亚的分布热图。(Heatmap)


除了单倍群C-M130人群外,单倍体D-M174人群到达东亚的时间也比O-M175早。通过下面这张图可以了解东亚的早期居住者C、D和O的迁徙路线:




上图右下角的小图中,NO除了演化出O系下的O1、O2和O3外,O的兄弟支系是N-231。N的下游分支M128低频分布于中国北部一些群体,例如满族、锡伯族、鄂温克族和朝鲜族,以及中亚的一些突厥语族群中。


上面的讨论看似复杂,但实际各单倍群对东亚人种的基因贡献和演化要复杂的多的多。我的目的就是要说明我们无法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来理解东亚人种的形成。


对我们目前的讨论来说,只要记住这样几点就够了:

1. 最早的东亚居住者应该是单倍群C和D的人群,时间大约是5-6万千前。

2. 单倍群O-M122是东亚父系的主体,它产生在南方,向北方迁徙的时间大约在2.5到3万年前。

3.  中国地区的人种是各单倍群基因共同贡献的结果,不存在单一纯粹的人种。


在第一节结束之前,我想问这样两个问题:

1. 如果东亚人种是多种基因类型从多方向融合的结果,你如何追寻和认定自己的祖先?

2.  怎么定义中国人?汉族人?老祖宗?如何定义本地人种和外来人种?


二、 “中华/华夏民族”的形成/融合过程。


生物分子人类学研究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实验和数据之上,遗传、变异、单倍群、人种这些概念遵循严格的生物学规律。但一旦进入“民族”的讨论,马上就会牵涉到文化区分,马上就容易产生争议和冲突。民族和种族之间有关联,但民族与种族并不完全重合。民族更多是个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有人说:“民族这个东西,你不去问它是什么,你就很了解它是什么,而你一去问它,你就觉得它很麻烦了。”


民族是某种身份认同,是一种基于血缘、宗教、地域、习俗、语言等的集体归属感,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主观建构起来的。


按照易华的说法:“血缘是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依据,并不是唯一依据。一个人的直系后裔可能属于几个不同的民族,而不同血缘的族群的后裔亦可能属于同一民族。”(见易华的《夷夏先后说》)


虽然古汉语中有“民族”一词,但现代民族概念是建立现代国家的一种工具。“中华民族”,甚至像“中华帝国”这样的词汇也是梁启超等人为了改变大清的结构而发明出来的一种概念。


传统中国只有“天下观”而无”民族观“,或者说“天下观”中并不含民族概念,它只是个皇朝加上儒家知识分子对世界结构的一种浪漫和无知的想象。虽《左传》中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类说法,但这是只是早期部落战争的一个遗产,仅反映了历史上的夷、夏之争。


中国传统中既无”民族“一词,更无”民族主义“概念。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出自1837年西洋传教士编纂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的“乔舒亚降迦南国”一文,其实是而“民族主义”概念的流行则更是后来反清的需要。孙中山等早期革命党人强调炎黄子孙,显然有利反满,但后来又发现过份强调炎黄子孙这个民族概念,如果以“族”建“国”,只能继承大清3/1国土,不得不又发明“中华民族”这个概念。这样既能套用“民族国家”(Nation State)这个现代西方概念来反满,又能不丢失满清在明后对“中国”贡献的2/3领土。


“民族国家”是一种特殊国家,它是“政治”意义上的State和“文化”意义上的Nation的合二为一。真正的民族国家只有在国际法和国际条约体系下才有意义。


欧洲三十年战争后在1846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Westphalia)就是近代国际法和国际条约体系的开始,它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领土主权等原则。真正的“民族国家”是打出来的结果,是战争后坐在谈判桌上对边界划线确认的结果,所以是有确定的“硬边界”定义的。而未加入此国际条约体系的“国家”,其边界是软性的,想象的,其实并未完成现代国家的转型,其边界也必定是充满争议和冲突的。中国晚清之后签订的一系列国际条约,是建构现代国家、确定疆界的必然过程,至于是不是“丧权辱国”,往往是想象的和心理上的。


中国汉族总是自称炎黄子孙,所以这里有必要对“炎黄”这个概念做些分析,看看它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


中国史书有三皇五帝一说。其中三皇指的是:燧人氏、伏羲和神农,而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以及尧、舜。



(见莫如波博客)


这些有关三皇五帝的说法只是根据史书中的传说所讲的故事,还有待考古、语言和生物分子学的验证,所以只有参考和启发价值。以下的内容试图用单倍体支系的演化框架来建立基因变异标记和以上历史传说人物之间的关系。


为了说清过去30000万年到5000年中进入中国的几个族群的迁徙和演变关系,我画了张图如下:



上面这张图可以结合下面这张图一起看:



(见莫如波博客)


我们前面说过,M175(O系)是东亚人群的主体。从M175 分化出三支,分别是O1(M119),O2(M95、M88)和O3(M122)。其中O3成了中国汉族的主体和强势部落。所谓炎黄子孙,其实就来自这一支。


O3-M122下有重要的三支:M134、002611和M117,他们是中国汉族的所谓三个“超级祖先”。


大约1万年前,从M122分支出了M134,这是汉藏等民族的共同祖先,据分析是神农氏一支,也是中国汉人和羌藏族群的父系特征基因。这一支大约在1.5万年前向北迁徙,高频分布在藏缅族群和中原汉族。据说周人出自古羌系M134,极可能是仰韶人后裔。他们后来入侵重返中原,打败殷商,建立了周朝统治。


约5000年前,在M134下面演化出M117这一支,他们有可能是周羌族特征的父系基因,也是中国华夏的核心Y基因。他们向西进入渭水的那一支形成炎帝部落,而另一支走向山东渤海地区,形成少昊部落(东夷一支)。


002611是传说中的伏羲氏,其中一支F4向北向西到达黄河中上游地区,形成所谓黄帝部落。所以伏羲氏是黄帝他爹,只不过这个爹的概念和今天不一样:它只是个祖先的概念,儿子和老子之间不知隔着多少代!


说个半笑话:我们今天把黄帝视为祖先和中华人文始祖,但其实黄帝的来历并不是很清楚。古书说他居轩辕之丘,故称轩辕黄帝。轩辕是大车,制车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革命性技术,估计和英国工业革命中制造蒸汽机差不多。


车和马的起源都可追溯到中亚和西亚,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但车和马的结合(作为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则是青铜器时代的产物。


轩辕之丘的意思,翻译过来,应该就是靠着山丘的一个车坊,而这个车坊中有个原来姓“公孙”但后来改成姓“姬”的师傅,做车手艺不错,名气很大,也因此获得崇拜,这个应该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那么黄帝是如何学会制作大车的呢?考虑到大车发明于西亚,我猜想黄帝一定是去过西亚拜师,或者跟着一位来自西亚的大车师傅当过徒弟。


回归正传。其实今天中国境内的这片土地上并不总是汉人的天下。


从时间上说,最早来到这里的是D系下的M174和C系下的M130。他们是盘踞于东南亚沿海的“早东亚人”, 大约在2.5万年前沿着古海岸线直北上进入中国。他们应该是中国最早的蛮夷,文明程度较低。


然后是越人,即O1-M119(百越)和O2-M95(百濮、瓯骆)这两支。据分析,他们大约是在4-5万年前从缅甸老挝进入到中国西江流域并在新石器开始时进入江浙和湘南。他们比早东亚人的文明程度要高,比如大约在1.2万年前造出了绳纹陶,1万年前开始养猪,并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河姆渡文化,马家浜·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和这些越人的创造。


然后才是汉人,即O3系下的M122 (M117和002611)。


我们前面说过,汉人血缘的主体O3进入中国河套地区后,分叉向东、西两个方向迁徙,形成了西边渭水-姬水一带的的炎黄集团和东边的从福建、广东、江浙到山东即中原一带的东夷集团(其中有O1的M119加入),也就是说炎黄和东夷本是一家,但后来撕脸互相厮杀。后面会说到他们之间爆发了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人种基因分布和政治格局。还有一个集团,就是O2-M95/88和O1下的M7等形成的居住在楚地的荆蛮集团。


部分因为气候转暖,部分得益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西亚文明,6到7千年前的汉藏(先夏)支(M117和002611)在河套地区得到迅猛发展, 发明了先进的犁耕农业技术,有了所谓“神农氏”的传说,并孕育出强大的炎黄华夏部落。从文化角度看,有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和先商文化到周文化的这一路演化。


东夷是最早被汉化的族群。战争导致先东夷原住散失,其向北逃散过程给北亚带去了百越O1-M119等。黄河下游文化的渊源及承袭序列是:青莲岗·北辛文化(前5400~前4000)→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山东典型龙山文化(前2500~前2000)→岳石文化(前1900~前1500)(见: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国近5000多年以来的人种和文化变迁其实是通过战争来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次,一次是所谓黄帝大战蚩尤,即炎黄集团和东夷集团之间的涿鹿之战,结果是蚩尤大败,死的死,逃的逃;另一次是炎黄集团内部的坂泉大战,结果是炎帝大败,其大部并入黄帝部落。


炎黄和东夷集团战争的结果,使得M119几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消失,原因一是在战争中被消灭,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向南和向北逃窜到了北亚、中国南方和东南亚。而蚩尤的后代(三苗、九黎)则逃到了中国南方,成了现代苗人的祖先。


对当时中国东边的越人、东夷人和荆楚地区的荆来说,炎黄无异于是强势的外来侵略者,梁启超曾说自黄帝以来华夏民族就是靠武力征服夷蛮的,所谓“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天性也。”遗憾的是,东夷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均落后于西边过来的代表着青铜器先进文化的炎黄部落,所以终于成为历史上的失败者。


到了周朝,才有“华夏”和“诸夏”的说法,周人把自己的国家称为“有夏”,把作为胜利者的汉族称为华夏,而把分封的各诸侯成为“诸夏”。至于楚、秦、吴、越这些国家,则被当成夷狄的,是所谓的“非我族类”。 


这里特别推荐有兴趣者阅读易华写的《夷夏先后说》,这本书详细考察了中国历史上的夷夏关系,并揭示了华夏能够入主中原并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原因。


他的观点是:夷、夏不仅有东西之分,而且有先后之分。大体而言,夷为东亚土著,夏后来居上。《尚书》中的二帝三王均是夷人,夏与戎狄关系密切,且与吐火罗和印欧人有关。他对夷、夏之争和有夷向夏 的转变从历史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证。


三、人类文明起源和传播


根据 Christian Jürgensen Thomsen的三代系统,古代文明按工具可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Stone-Bronze-Iron system)。其中石器时代又可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


人类是伴随着旧石器的产生而诞生的。旧石器时代的跨度特别大,从250万年到1.2万年前(农业文明的开始)都是旧石器时代。非洲是旧石器的发源地,这里有人类最早的石器文化。也就是说,和现代智人起源一样,人类最初的文明也发源于非洲。 


旧石器的制作方法是“敲打法”,其石器类型为“打制石器”,看上去是这样的:



下面一个文明时代是所谓“新石器”时代,也是陶器时代和农耕时代。新石器的特点是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前至2000多年前不等。 


它看上去是这样的:




在这之后是青铜器时代,这是人类文明跨出的一大步。


青铜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世界各地开始的时间前后不一:


· 近东/两河流域: 公元前4000

· 欧洲: 公元前4000

· 印度和埃及: 公元前3000

· 中国: 公元前2000年


可见,每个文明都从一个中心开始,然后按照按照时间与距离成反比的规律传播。


人类在石器时代是单纯以岩石为原料制成工具去改造自然。青铜冶铸业的出现,表明人类能够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再用它去制造工具,用于改造自然。青铜业的发展带动了各个行业一起兴盛起来。


青铜是是将铜与锡或铅配比而熔铸成的合金,它熔点较纯铜低,硬度较纯铜高,因此逐步取代了大部分石器、木器、骨器和红铜器,而成为生产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器的制造需要复杂的分工合作,是个复杂工程。从开矿、运输、制作矿砂、配方、熔炼、塑模、设计、刻线、翻范、烘烧、浇筑到成形,不是由一个或几个人就能完成的。


也就是说,青铜器技术的产生,需要长期积累,其制作技术不可能在世界上相互隔离的地方独立起源。青铜器在全世界的传播,或者是通过贸易,或是通过掌握了这种技术的人群迁徙传播的,或者是通过文化基因传播。


我有个理论:历史上凡是重大的发明和进步(包括物质的和文化的),只可能发生一次,在另一个地方/时间独立发生的概率等于零(数学上的极小概率事件)。


除了青铜器外,例如铁器的发明、小麦的驯化、牛羊马的驯化、马车(Chariot)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牛顿力学的创立、相对论的创立、英国宪政制度等等,都服从这个理论。


甚至像陶器制作、养蚕和丝织、农耕方式、武器制作、建筑技术、艺术风格、祭祀、信仰方式和墓葬方式等等,也都服从以上规律,即都是首先发生在某个地方和人群,然后按照演化的方式向各地/人群传播。


如果有所谓“独立发明”,其实都是这个原创的衍生物。坚持独立发明,无非是还没有搞清楚传播路径而已。


英国考古学家Andrew Sherratt(1946-1906)有个著名的世界体系理论,把文明的产生和传播分为核心(Core)、周边(Periphery)和边缘(Margin)。 


他倡导从全球观点考察人类史上的重大变迁,如全球殖民、农业传播、冶金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还有印欧人的起源。


例如,次级产品革命(Secondary Product Revolution)大体发生在青铜时代,牛、羊、马在欧洲的传播大体与青铜时代的展开同步。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家养动物次级产品开发的过程。车辆运输和骑乘使远距离贸易和互动成为可能。


以此来看,西亚无疑是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中心(Core),中亚和欧洲地中海地区近水楼台较早进入世界体系是外围(Periphery ),欧洲大部包括北欧随之加入是边缘(Margin)。


(思考题:如果英国宪政制度的核心在英国,那么哪里是周边?哪里是边缘?这种制度一路向东传播,对各国的传统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下边简单介绍一下“文明西来说”的理论。


华夏文明是本地起源还是外部起源,是个极为敏感的题目。特别是当把民族情感当作一种政治资源来使用时。 


例如1996年到2000年间的“九五”重大科研项目花了四年多时间动用了170名专家学者花费无数银两搞了所谓“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什么要搞这个呢?原因就是说起来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真正有文献记载年代的“信史”却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关于夏、商的历史记载只有模糊的世系介绍,而无地点和年代。


可以说这是个失败项目,因为证据、推理不足,疑点太多,最终报告并没有被通过。


在这之后,又从2001年起,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过去的15年中已经搞了三期,今年又开始第四期。


会是什么结果?我不知道。但正如易华在《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夏商周断代工程默认中国文化本土起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期锁定中原,第二期扩展到了边疆;但均未重视三代外来文化。” 


王明柯写的《华夏的边缘》一书中说,仅仅从内部是无法解释清楚一国/一族之形成的,他提倡从边缘族群来研究中国和华夏。


中华文明从哪里来的说法有很多,中原说、东、西、南、北说和东南说都有。但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 法国人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的西来说。他幼年起就随父亲移居香港,他学得一口堪与母语法语媲美的汉语。他后来加入了英国国籍,在1874年前后,在大英博物馆任职。


 1894年,拉克伯里写了本书叫《中国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撰述了一个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故事,其梗概是:


公元前2282年,两河流域的国王 Nakhunte率领巴克族(Bak tribes)从迦勒底亚出发,翻越昆仑山,历经艰险,来到了中国西北部的黄河上游。此后,巴克族四处征伐,传播文明,最终奠定了中国历史的基础。Nakhunte又作NaiHwangti,即黄帝之谓,巴克族为“百姓”(Bak Sings)转音。也就是说,被中国史书奉为文明始祖的黄帝原来是巴比伦人。这就是所谓中国文明源于巴比伦的“西来说”。


他的观点是:所有已知的事例都表明文明的中心发生在埃及和两河流域,是种族之间的冲突、贸易导致了文明的扩散。


这本听上去像是小说的著作无论是在他生前还是身后,在欧洲汉学界的反应都不甚佳。不过,拉克伯里是位博学的汉学家,他在任职大英博物馆期间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著述,除了上面那本书外,他还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历史、语言、易经、钱币和文字等方面的著作,例如:


· Early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 The Languages of China Before the Chinese

· The Oldest Book of the Chinese The Yh-King and its Authors

· Catalogue of Chinese Coins

· Beginnings of Writing in Central and Eastern Asia

· The Old Babylonian Characters and their Chinese Derivatives 


他的西来理论虽然在西方学术界不被主流认可,但在东方通过日本流传到国内,在一段时间受到热捧。受到热捧的原因是一帮希望变法的文人和政治家想利用民族概念来推翻满清。是“种族主义救中国”的动力,让拉克伯里的理论重新吃香。


对梁启超等人来说,天下更重要,国并不重要。他说:“大清国的存亡一点都不重要”,康有为在加拿大对华侨演说,开口即称:“我国皆黄帝子孙”,这个是不包括满人在内的。受西方学者启发,章太炎、宋教仁、梁启超等人还曾捡起拉克伯里的理论,论证黄帝的家乡在遥远的巴比伦。


我个人观点,拉克伯里的理论固然硬伤不少,但拉克伯里仍然是位严肃和博学的学者。黄帝倒未必是直接来自巴比伦,但人类毕竟来自西方,把祖先往上推,迟早会得到来自西方的结论。(两河-巴比伦-印度-东亚 这样一条线路)我们并不能把黄帝理解为一个具体的个人,口传历史中的黄帝仅仅是个关于祖先的模糊传说,他应该就是在那个大年代期间西边族群的祖先象征。


再说,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和西方的交流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包括人种、物质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不难想象,地处西边的炎黄集团和西亚和中亚的交流比起东夷集团和荆蛮集团要有天然的优势。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是炎黄打败了蚩尤和荆蛮,而不是相反。一个有着先进生产工具、武器以及组织制度的族群,在种族的冲突中占据优势并获得最终的胜利并不是一件特别难于理解的事情。


也许,今天有了分子人类学的工具,我们可以回过头去重新看拉克伯里的理论并从中吸收有益的养分。 我有他以上7本著作的英文电子版,有兴趣将其翻译成中文的可以和我联系。


最后,让我来贴张图,这是易华在《夷夏先后说》对夷夏文化差异所做的总结:



所谓“夏”的特点,右边这列全部是西来之物,三代中国几乎照单全收,无疑已经进入青铜时代的世界体系。


中国不是考古学上的孤岛,更不是人类文化的死角。


欧洲是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区,中国同样也是。欧洲和东亚是古代世界体系的两个巨大的边缘区。


“见物不见人”是中国考古学家的自嘲,希望分子生物学能改变这一局面,将文物和人类迁徙联系起来。


因为准备匆忙,本讲座还遗漏了大量重要内容。但正如讲座开始所说的那样,这个讲座的目的,是希望能激发一些兴趣。


谢谢大家。下面是交流时间。





答疑部分


问:人类演化是个漫长的过程,从250万年前告别南方古猿进化为能人(Homo Habilis)算起,人类演化还经历了直立人(Homo Erectus,190万年到7万年前)、早期智人(Homo Sapiens,20万年到5万年前)以及现代智人(Home Sapiens Sapiens,5万年到今天)。问题:如果说非洲的一伙人在7万年前出走,流散。前面说的现代智人5万年到今天,好像有问题。

答:走出非洲的智人是7万年以前,到东亚的时间差不多是5万年前。今天的讨论主要是关于东亚智人。


问:我们的祖先七万年前从非洲走出来时,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文明水平? 

答:虽然不是特别清楚,但有几点应该是肯定的:1. 会制作旧石器。2. 会扎筏子渡水,3. 会使用火。4.。。


问:怎么看希腊墓葬死者口中放银币和商代墓葬死者口中放贝币的风俗? 

答:我个人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殷商受西亚的影响是很大的。


问:阪泉在今什么地方?

答:坂泉的具体地方,历史学家也没有定论,但应该是中原。这个事实也说明中国关于黄帝和其他祖先的传说有多么不靠谱


问:可否这样理解: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文明中心,向四周辐射? 

答:如果你用“时代”这个词,那么已经隐含文明中心的意思了,因为往往用大的文明创造来定义时代。但任何时代不等于任何时间,可以在相当一个时间内没有重大文明突破


问:三星堆文化会来自西亚吗? 

答:这是人人都问的问题。我相信没有人能给个确定答案。但从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人物形象来看,它如果不是由西边的师傅过来做的,也是受到了西亚/中亚很深的影响。


青铜器从近东到东亚的演化路线已经被研究的很清楚了,几乎没有什么断裂。可以不谈什么本地起源。


问:那你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有没用算得上重大的文明突破? 

答:当然,一波接一波,VR,视觉神经网络,生物工程。。。


问:VR影响会有多大? 

答:连存在观都不同了,对技术、观念、政治和经济都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问:最早的冶铜发生在今日以色列沙漠中(因为地表裸露的孔雀石),克里特等城邦因为販锡而繁荣等,都是有地质学和考古学硬证据的,冶金诞生于中东并无争议。俺争议的是,将青铜器作为文明的唯一标志的西人的规则,其完全否认ceramic对文明的表征价值,明显带有偏见。

答:陶瓷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不可相提并论。再说,国内有些“专家”的发现,说在中国发现了1.8万年前的陶瓷,所以中国是陶瓷发源地,这纯粹属于臆想。我在翻译“艺术三万年”,早期的出土陶瓷不在中国。青铜器技术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这是一个文明长期积累的结果。这个体现综合实力,就如今天的汽车体现综合实力一样。


问:您看过苏三的 《新文明简史——中国自旧石器时代就是落后的》吗?怎么看待他说的中国三代为亚伯拉罕子孙所建这个猜想

答:看过一些。基本是拉克伯里的翻版,不过写的很认真,也做了不少思考。结论未必对,可以受点启发吧。


问:陶器,绘画,城市/聚居遗迹等,都对文明具有表征意义

复:这是研究古代文明的方法。今天文明的表征是什么,需要有不同的标准。


问:青铜陶瓷车轮都不是,那华夏文明到底有没有独创的“文明”标志? 

答:有啊,丝绸是中国对文明的贡献,我最后贴的那张表中左边那列 “夷”下面的都是中国产的。


问:比如汉字算独创还是也是埃及来的?

答:汉字的起源也没弄清。有许多西方学者企图寻找中国汉字和巴比伦和苏美尔人文字的相似性,但研究结果并无共识。


不过仓颉这个样子真不像今天的典型汉人


问:比如汉字算独创还是也是埃及来的? 

答:有一点是清楚的,苏美尔人的文字历史要比汉字早的多的多,考古出土的泥板非常丰富,而汉字出土最早也就是公元前1000多年。你很难想象在文字产生后的几千年内,东西方在文字上没有发生传播和交流。


问:华夏文明肯定不是巴比伦文化东渐,别的不说,半坡遗址就超过了六千年,最早的水稻种植在中国也接近六千年。

答:这个和刚才说的1.8万年的陶瓷发现性质差不多。一种文化,或考古发现,最好不要只是自己认可,应该得到学术界共识,而且不能假设别人都是歧视你的。



相关阅读

1、人类起源与全球迁徙路径(上)

2、人类起源和全球迁徙(下)

3、中国人类学之困境与未来

4、黄剑波 | 人类学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人类学

5、情感人类学文献综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